2023年,丈夫退伍30周年。三十年光阴漫卷,黄海的浪涛始终在他记忆深处翻涌。带着女儿看看父亲曾经坚守过的海域,看看父亲浑洒青春和热血的军营,好好看看胶东半岛的山、海、城,一直是他的梦想。
本计划我俩退休后才实施的计划,被日本核污水排海打乱了。当时,驴友群都在讨论要赶在核污水排放前,先去海边玩,以后就没机会了。丈夫提议,干脆我们回他当兵的地方——山东蓬莱长岛列岛去,顺道游览青岛、烟台、威海。于是,重返军营的行程,提前到2023年的国庆节前的9月底。遗憾的是,女儿因故不能同行。
我将这次旅行称之为“老兵圆梦之旅”。请年假一周再加上周末共计九天。为确保这趟行程不留遗憾,多留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出发前我们特意清理了很多手机、相机里的资料,留足内存。
原以为九天的时间很充裕,其实不然,来回各一天,基本能游玩的时间只有七天半左右。按照计划,我们先去青岛,在青岛我们游玩了信号山、大教堂、栈桥、鲁迅公园、八大关、小麦岛、五四广场、崂山。青岛不愧是老牌旅游城市,滨海景色很好,碧海蓝天,黄墙红瓦,各种西式建筑很有看头,海岸线也很优美。青岛对退役军人的优待政策让人温暖,公交出行和景区门票都是免费的。后来得知,威海和烟台也是同样的政策。丈夫很骄傲。
离开青岛前往蓬莱,准备在蓬莱玩一天,然后,第二天一早就进北隍岛。那么,我们此行最重要的行程就达成了!接下来就随兴玩其它的地方和景点。
在去蓬莱的动车上,丈夫查询进长岛列岛的船票,显示暂停售卖了。丈夫情绪低落,焦虑不已。一个劲的自言自语,怎么办?怎么办?着急得骂人。此时,动车已快抵达烟台站了。我们临时决定就在烟台下车。想法是:先在烟台玩,密切关注进岛气候、船舶状况,一旦可以进岛,立马去蓬莱。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出烟台站,遇到一位汽车站卖票的大姐,非常耐心给我们讲解行程,非常感激她。我们乘坐17路旅游线路公交车,先后游了朝阳街、烟台山、月亮湾、古炮台、渔人码头…。烟台很不错,建筑、历史、人文都有看头,也很出片。烟台山顶上有烽火台和信号塔。信号塔最早是1905由英国人修建。丈夫说,信号塔就是“耻辱塔”,它是侵略者指挥进出胶州湾船只的标志。
离开烟台市区,我们赶去养马岛。养马岛属季风气候,气候宜人,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养马而得名。我们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在岛上停留了一天又赶往下一站威海。
到达威海的当晚,就听说恢复蓬莱到北隍岛的航班了。原打算去成山头、刘公岛两个景区,果断取消去成山头的行程。毕竟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是北隍岛。在威海除去了“火炬八街”,就只去了刘公岛。
刘公岛是丈夫新兵连训练的地方,他在此学习训练了三个月。踏上岛屿,丈夫成为了我的向导,向我介绍起这个岛的情况,哪些是30年前就有的建筑,哪些是新修的;哪里他曾经照过相;哪里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
他说,当年他父母来刘公岛看他,走的时候没有告诉他,他得知消息后,一路跑着去码头追他们。还在跑去码头的路上时,船就开走了。他忍不住站在海边望着远去的船伤心不已。
是呵,18岁的少年远离家乡和父母投身军营,内心难免有无助和思念。在岛上,看见几个年轻的军人,看着他们青春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丈夫当年的模样…
在刘公岛,参观了甲午战争博物馆、史实展、艺术展,感慨良多。刘公岛是我此行印象最深的地方。
甲午战争、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对于中华民族以及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永远的痛。我没有怎么拍照,也没有过多细看,这些历史是知道的,太过屈辱。
刘公岛,国人梦碎梦醒的地方。“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爱国三问,是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中国人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前往北隍岛,必须在蓬莱乘坐客船,蓬莱是必经之地。蓬莱位于烟台北部,地处胶东半岛北端,濒临黄海、渤海。蓬莱很出名,从小看小人书、电视剧知道蓬莱是八仙过海的地方,是秦始皇派人求长生不老药之地,可观海市蜃楼奇景,据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到达蓬莱安顿下来,已近黄昏。丈夫催促趁天色未尽去海边看看。正好看到蓬莱阁的剪影,天边仍有一抹红,拍摄下来很好看。
蓬莱是一个幸福感满满的城市。“八仙过海”广场上跳秧歌舞的队伍跳得嗨得很,队伍排得老长老长。还有唱歌的,跳舞的,直播的…
北隍岛才是此行重中之重,明天就要上岛了,蓬莱放在最后一天游玩吧。在蓬莱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6点不到丈夫就迫不及待的起来抢票。抢票成功,8点的船。
为了上北隍岛,丈夫在家时就和岛上民宿、渔家乐的工作人员联系,了解班次、购买操作。中间更因风大停航和恢复开航,我们一再改变行程,就为了这一程。买票成功,心里大大舒了一口气。
8点,我们乘坐“寻仙12”出发啦!4个小时的航程,穿越山东长岛列岛的风光,就要到达丈夫当兵的地方,我也很盼望。丈夫生怕错过沿途的美景,一个劲的拍照,一个劲地让我到船舷看风景。
船越开越远,岛越来越小,越来越荒凉,当兵不易。我也由开始的好奇、兴奋慢慢感觉到无聊,长途的海上颠簸更晃得人头晕,想吐。丈夫说我比他能干,比他第一次坐海船坚持的时间长。
四个多小时,船到了。终于成功上岛啦!终于到达丈夫心心念念的地方——北隍岛。北隍岛不大,只有两个小山村。
岛上唯一的民宿派车来接我们,我们将在这里度过整整一天,看看这里的风景,与他一起去找寻当年的记忆。
安顿下来,吃过午餐,趁我午休丈夫独自迫不及待步行去找寻当年的营房,值班的地方了。他说都还在,变好了,值班的小平房在装修。
下午3点,度假的人陆续有人下海游玩。丈夫回到民宿,我们也抓紧时间下海。这个季节下海游泳稍微有点偏冷。但这是我们出行前就定下的目标,还专门带了游泳衣裤,怎么也要下海折腾折腾。
烈日当空,还能将就游游。丈夫好多次提起北隍岛的海水,都是骄傲无比。他说就像仙本那的海水一样透明。此时亲眼目睹,确实如此,非常清澈,看得清海底的石头。
这是我在海里游玩得最开心的一次。不会游泳的我,穿上救生衣,也敢独自一人玩皮划艇,玩得还很嗨。不用浆,用手划还快,要不是不会游泳没有底气,我可以划得更远,还可去冲浪。阳光下,一个人仰面躺在皮划艇上实在太舒服,居然睡着了。
有工作人员监守,只能在近处划。丈夫带我一起划的时候,划出了边界,工作人员追着大喊“回去,回去”。丈夫看见两只鲍鱼,还想去抓,他说以前经常抓。
北隍岛的夕阳也很美。无缝连接,游完泳,我们租车去山顶看落日。在山顶可以远眺当年他值班的地方,我说,明天我陪你去看看,他很开心。我们拍摄了很多美丽海景照片。
民宿环境很好,拉开窗帘就可看到大海,感觉真是太舒服了。晚上风高浪急,惊涛拍岸,龙王爷发威了,与白天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时间过得真快,前一天中午才到达北隍岛,今天中午就要离开了。留给我们的就两三个小时。
之前,丈夫昨天趁我午休走过一遍,今天一路很顺利。他指着前方的隧道说,过了这个长长的隧道就右转,从一栋平房坝子穿过,再走一段小路,就到我们的营房了。
营房现在涂成明黄色的外墙,旁边还新修了两栋楼房,整体色彩显得新,条件比30年前大为改观。以营房为背景,给他照了一张像,留为纪念。此生,也许再难重回故里,毕竟相隔几千里之遥。
他指着一条山路说,去我值班的地方看看不?要爬坡。我欣然答应,都陪伴了他一路,还怕这点路吗?山路石级上写着许多激励人心的话,比如:“海岛为家,艰苦为伴;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等。
他当年值班的地方正在装修,他看了又看说,外墙还和当年一样。噫,这颗枣树还在,甜得很,我要拍摄下来。
丈夫说回去吧,时间差不多了。我说你去营房正门看看,跟战友聊一聊。近乡情怯。丈夫到营房门口,站岗士兵不准进,丈夫看一眼就准备离开。千里迢迢而来,怎么这样轻易就走呢!我豁出去了,拿出丈夫的退伍证和身份证,给站岗的士兵讲我们来自哪里,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一位老兵30年来的夙愿,希望能给领导汇报一下,让他进去看看,了却心愿。
经过请示同意,部队领导派人陪同我们一道参观,还给我们讲解了现在的情况。临走时还专门刻了我们参观的图片光盘送给我们。有点小遗憾的是,丈夫当年退伍时还没有手机,战友之间的联系方式只能靠坐机和通信,这些信息都记在笔记本上,后来笔记本丢失了,慢慢失去了联系。我们想问下有没有当年的老兵回来过,或者打过电话来,是否留下电话,经查都没有,但我们依然感到满足。
丈夫此次圆梦之旅,夙愿得偿,梦想成真,替丈夫高兴。他说,时间有点紧,如果时间宽裕,他还想去熟悉的老乡家看看。
在码头,看到一群70岁左右的大爷大妈。听他们言语间也提到“军营、当兵”字样。原来是同道中人。他们也是离开北隍岛四五十年的陆军老兵,相约带上家属故地重游。
是呵,当过兵的人对军旅生活已经刻在骨子里,血液里,此生难忘。我对丈夫说,你多幸运,这么年轻就回来了,你看他们多老了。再见了,北隍岛!
离开北隍岛,此行最重要的行程就圆满结束了。最后一天,就是归程。我们安排去两个景点:蓬莱阁、文城城堡。在蓬莱阁景点收获挺大,戚继光博物馆就设在蓬莱阁景区让我很意外,也很开心。
戚继光,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出生在蓬莱,从17岁起,一生戎马,为国家安定做出很大贡献,是继军事家孙子后集大成者。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是他结束了我国东南沿海200多年深受倭寇侵犯的局面,非常了不起。戚继光在四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南征北战,立下不朽功勋。留下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发展。
蓬莱阁因八仙过海,秦皇汉武求长生不老丹药而出名。是海市蜃楼最佳观景地,也是全世界出现海市蜃楼最多的地方。可惜,我没看到海市蜃楼。文城城堡因电影“西虹市首富”出名。城堡由欧洲建筑元素巧妙组合而成,以巴洛克风格为主。丈夫对文城城堡赞不绝口,喜欢摄影的他拍摄了很多照片。
此行山东,我最好的个人照片就出自文城城堡和北隍岛。自此,一位30年退伍老兵的圆梦之旅圆满结束。
从青岛八大关的梧桐疏影到北隍岛的惊涛拍岸,从刘公岛的屈辱炮台到蓬莱阁的巍峨飞檐,这场圆梦之旅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跋涉,更是一场精神上的溯源——那些刻着“祖国为重”的石阶、守岛人眼里的星光、两代士兵隔空相望的敬礼,都在诉说着:山河无恙,只因曾将青春熔铸成海疆的界碑。
一位退伍老兵跨越几千公里的归途,便成了与青春、与家国的深情对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