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米的高空、60多度的倾角、十几个小时的连续吊装作业……对年轻的青岛港桥吊司机王阳来说,这是几年前他刚入职时再平凡不过的日常工作。不到3平方米的操控室里,低着头挥洒汗水、苦练技术,耐着心忍受枯燥、排解寂寞。“什么时候才能抬起头来干活儿?”老桥吊工人的心愿,终于在王阳和同事们身上得以实现。在如今的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桥吊司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岗位叫做远程监控员。
走进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巨大的码头上没有一名工人。记者跟随维修师傅爬到60多米高的桥吊上纵览整个港口,无人驾驶的电动运输车行进有序,没有操控室的吊装设备在集装箱堆码区快速作业。在远离作业区的办公楼里,我们见到了穿着干净工装的王阳。他的工作内容已经从桥吊上风吹日晒,变成了办公室里面对屏幕的“水平观察”,9个人就能干传统码头60多人的工作,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摇身一变,成了控制码头“大脑”的指挥员。
从俯视到平视,工作姿势的变化,反映的正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回顾码头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无论是凭借码头工人肩挑手提的“汗水经济”,还是依靠熟练技工手动操控的机械抓斗,人力始终都要承担最吃力最辛苦的工种。而如今,从岸边装卸到水平运输,从堆码提箱到闸口查验,“无人码头”的业务流程全自动化,平均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33.1自然箱,全面超越传统人工码头。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作业指令,机器人自动完成相关作业任务,“无人码头”依托的,是物联网、智能控制、信息管理、通信导航、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青岛港的探索让人看到,即便是一直被视为传统行业代表的港口码头,也可以与新动能、新技术、新业态“深度融合”。
在天津港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如果说体力的解放是“无人码头”带来的直观效能,那么技术的变革、生产模式的改善对港口而言还具有特殊的意义。从体力到智力,从技巧到机巧,这条自动化、无人化道路,这种智能化科技化方向,解答的是新旧动能转换这道必答题。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升级旧动能,实现自我革命式发展,才能打造出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实干为本,创新为要。从自主构建全新一代智能生产控制系统,到首创自动引导车自动循环充电技术;从首创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系统,到首创轨道吊“一键锚定”装置……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过程中,青岛港共申请了40多项发明专利。这表明,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能被传统的认知、定位所禁锢,而需要在自己的领域中大胆突破,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不久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青岛港应邀出席“全球首个5G智慧港口发布会”,分享技术应用情况,推广智慧港口建设经验,赢得全球与会代表的广泛肯定和赞赏。
采访过程中,遇到来自德国的人工智能专家到访,这样的对外技术交流已成为青岛港的常态。而在码头办公楼的操作层,走出电梯映入眼帘的就是“创新定义未来”的标语,让人仿佛置身于科技公司。的确,不断迭代的技术优势,持续发力的创新理念,是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型尝试,更是发现未来、定位未来的不懈探索。以创新架桥,用智慧铺路,未来就在眼前,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