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到2020年,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进入密集发射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军民科技融合、科技创新的重大成就,北斗产业也在加速落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北斗系统的名字来源于北斗星,因为这个名字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与导航一脉相承,因此选择了它。”昨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卫星导航与控制技术团队负责人程建华教授,该团队研发的“北斗海洋广域差分定位终端”,在茫茫大海上可把定位误差控制在1米之内。
除了GPS,“中国造”北斗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
“大家提起导航,脑海中就会浮现‘GPS’这三个字母,其实这是美国建造的全球定位系统,人们常把它当作卫星导航系统的代名词。”程建华说,其实,目前有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在,北斗早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程建华说,卫星导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航卫星、地面台站和用户定位设备。“北斗区别于GPS的优势在于它拥有更多的‘星’,所以接收的信号更好。”程建华说,到2020年将有35颗北斗导航卫星编织出密密的信号天幕,覆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有很多人觉得‘北斗’很陌生,其实它早已经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了。”程建华说,比如华为手机,大都在接收北斗信号,苹果手机现在也已经开始兼容北斗。
每天搜集2880个数据,花费10年建成“数据库”
程建华教授团队主要研究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海上定位导航,团队2002年成立以来,主要以海洋工程与国防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精密卫星导航定位、深组合导航、卫星姿态控制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团队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几乎成天都待在船上做搭载终端的数据搜集。”程建华说,记得有一次团队出海的时候,那天风浪特别大,他们的船和旁边的船“擦肩而过”,差一点就撞上翻船了。“那次真是这辈子都忘不了,回来后谁都没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
程建华说,团队每天搜集2880个数据,用了10年的时间搜集了全球200多个数据库,最后建成了我们自己的“海洋数据库”,从而生成更精确的误差修正模型,使得单北斗模式的广域差分定位精度达到1米以内。
哈工程单北斗海洋广域差分高精度定位终端全国领先
经过团队科研人员多年的刻苦研发,在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指导下,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极区深海空间站自主安全导航理论与关键技术”、工信部高技术船舶创新专项“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等多个与北斗卫星导航相关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的资助。
“目前,国内还只有我们一家科研团队在做单北斗的海上广域差分定位高精度定位终端,主要应用于海上石油开采、管道铺设、搜救打捞、风力发电等高端船舶行业。”程建华说,团队研发的单北斗工作模式已经打破了西方国家产品在该领域的垄断,下一步,团队将依托于自主成立的哈尔滨哈船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更多服务于海洋的北斗导航定位高端产品,为国家海洋工程与国防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