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马士基旗下集装箱船“马士基浩南”轮发生严重火灾,事故引发全船疏散并最终导致5名船员遇难。10天后,马士基旗下另一艘集装箱船“马士基肯星顿”轮一个集装箱发生火灾,但火势很快被控制住,全船26名船员安全。3月19日,又有媒体披露,马士基再一次“遭到网络攻击”。
一个月内,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就这样再一次站到舆情的风口浪尖。
在“马士基浩南”轮的跟踪报道中,马士基负责人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对火灾原因有过一段表述,《劳氏日报》的原文是:“The Danish line confirmed that hazardous freight was on board and stowed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Maritime Dangerous Goods code requirements. There is no evidence at this stage that dangerous cargo caused the fire, the line said”。这段话充分表明,马士基航运承认有危险品在船,但都按照危险品规则进行积载。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火灾是由危险品引起的。
认为,马士基这番表态是比较聪明的,既没有说是因为危险品导致火灾,也没有说不是。毕竟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这种表述既符合当前事实状态,同时也是为自己留了后路。显然,若严格按照语言逻辑,称“马士基否认危险品起火”是不妥的。
然而这种不妥还是发生了。3月16日,一家媒体就用“马士基否认危险品”起火为标题做了报道。3月19日,马士基集团和马士基航运分别发出最新《情况说明》,对媒体报道做了重新回应:“我们能够确认的是“马士基浩南”轮上确实装载了危险品,但我们还在等待火灾原因的正式调查结果。截至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危险品是导致火灾的原因。我方会展开全面彻查,确定事故原因,如有必要,重新制定运输规则。一般而言,所有船舶在运输危险品时都必须遵守国际海运危险货物(IMDG)规则。马士基对超出IMDG规则的一些商品还有特殊要求。”
当今新媒体环境中,标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时候甚至可以左右整篇报道的方向而不论实际内容究竟如何。回想起2016年9月,韩国韩进海运宣布破产保护时,铺天盖地的报道皆指向“韩进破产”、“韩进倒闭”。彼时,航运界网曾发文《韩进危机意味着什么》,文中没有一处称韩进“破产”或者“倒闭”,并用大篇幅解释“破产”与“破产保护”的区别。尽管有的读者不太理解,认为韩进“气数已尽”;尽管半年后的2017年2月,韩进最终还是正式宣告破产。但在2016年9月的当时,公司还在,我们不能先于法律程序和法院裁定而“写死”一家航运公司。
对于航运业的网络安全问题,今年也有过讨论:“我们原以为,我们足以应对各种风险,可打不开的网页和瘫痪的系统却给我们当头一棒,新的敌人正躲在某台电脑后,敲敲键盘就能造成严重损失。”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业界要普遍面对,甚至是首要面对的威胁。而对于“马士基再次遭受网络攻击”,经航运界网核实,真实的情况是,“受到攻击”的公司是马士基集团旗下拖轮救助公司施维策,该公司的澳大利亚公司三名澳大利亚员工的邮箱在2017年5月27日至2018年3月1日之间的邮件被自动转发至两个外部邮件地址。而该事件发生于2017年5月,在马士基集团遭受网络病毒Not-Petya攻击之前。同时,由于施维策的IT系统与集团不同,因此目前的数据失窃问题对马士基其他员工没有影响。无论从发生时间、事件性质或目标,这两个事件没有必然联系。因此,称本次邮件数据失窃事件为马士基集团“再次遭受网络攻击”也是不恰当的。
马士基集团在于3月20日发给媒体的声明中表示:“施维策澳大利亚公司于2018年3月1日发现数据被窃,此后五小时内,公司阻止了该窃取数据行为。调查表明该事件是一个孤立事件。施维策澳大利亚公司协同法证IT专家进行了彻底调查,了解该事件情况、数据失窃范围、确认窃取数据行为人的身份及施维策澳大利亚公司如何加强系统安全。我们已经调整了系统监控策略,也将此次数据失窃类型列入其中。我们正在与微软合作来增加系统安全性。”
此外,马士基还称:“自遭受网络病毒攻击以来,我们为增强IT系统不断进行投资,这也包括施维策的服务器和IT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止相似事件再度发生。马士基员工和个人信息安全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不断寻求改进内部处理数据的过程和程序,这一事件提醒我们,每个人和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持续的威胁。网络犯罪的性质意味着即使我们可以一千次正确防范,但犯罪者只需要成功一次就能窃取信息。我们将从这次经历中吸取教训。目前,马士基正在实施全球数据隐私合规计划,其中一个关键要素是确认和评估个人数据如何处理,评估如何提高个人数据的安全性,比如通过确保数据是通过系统而不是电子邮件或附件进行分享,而包含个人数据的系统受到密码保护。”
世界知名权威媒体路透社曾在一天内对同一篇报道七易其稿,不断更新、完善、调整,力求最大限度的还原事实真相和及时准确。在微信发布规则中,绝大多数订阅号一天只能发布一次,要做到随时持续跟踪的确有难度。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媒体机构可以在“唯阅读量马首是瞻”的指导下,对业界发出不正确的传播信号与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