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海航运信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海事新闻 » 海事新闻

湛江海事:织就海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

来源:时间:2017-11-05点击:60次

“呼叫!呼叫……”中国籍客轮“Magic”轮与柬埔寨籍散货“Jupiter”轮碰撞,发出求救信号。湛江海上搜救分中心接到遇险报警后,启动应急预案,一场“生死救援”在南海水域展开。这是10月31日在湛江港外海域举行的中国-东盟国家海上联合搜救实船演练的一幕。
湛江海上搜救分中心负责湛江辖区的海上搜救工作,分中心主任由湛江市副市长担任,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则由湛江海事局局长担任。湛江海事局承担湛江海上搜救分中心日常工作职能,负责组织协调湛江辖区各搜救成员单位开展海上搜寻救助工作。因此,反复的演练、惊险的救援,则成为湛江海事人工作中的主旋律。
近五年来,湛江海事人胸怀大局、勇于担当、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为湛江人民交出了一份提振人心的答卷——安全监管硬件与软件水平、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累计成功救助遇险船舶253艘,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706人,人命救助成功率超过96%;安全保障200万艘次船舶进出港,港口货物吞吐量11亿吨,旅客运送量8000万人次;水上交通安全“四项指标”保持低位运行……一组组数据织就了海上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亮剑”台风 狂风暴雨中的“最美逆行者”
因海而立,依海而生。湛江这座城市自诞生起就与台风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湛江人来说,台风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平常。但对于湛江海事人来说,每一场台风都是一场战役。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2013年8月15日。当天上午10时,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产房里传来一阵嘹亮的啼哭声,一个6斤2两的漂亮女婴顺利出生。孩子的父亲李红波激动的热烈盈眶。“没有海事局就没有我们这个完整的家。”看似毫无逻辑性的语言背后,却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大救援。8月14日,强台风“尤特”正在逼近广东沿海。开发区东头山岛的孕妇杨紫兰突然阵痛难忍。丈夫李红波赶紧外出觅船。但强台风已逼近,所有船只都已回港、人员上岸。他只能向湛江海上搜救分中心求援。接报后,分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经过综合考量后,湛江海事局决定出动海巡艇冒险一搏。“不讲条件,出海救人,确保安全。”困难和危险面前,海事局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随后,该局应急救援小组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全面调集监管资源,利用VTS(船舶交通服务)、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系统搭建“天眼”,全程动态监控海巡艇,实时提醒船艇进行航向调整。冒着8级的大风,海巡艇顶风夜航2个多小时,终于成功接到了孕妇。但海巡艇逆风抵达对岸码头时,海面风高浪急,海巡艇马力全开也还是靠不上那离码头的最后1米。就在这个时候,船上除了船长外的所有救援人员全都离开了驾驶台,他们把船首、船尾两股缆绳抛给岸上的救援人员,然后在首尾排成两队,肩并着肩,手把着手,像拔河一样合力地拉动两股缆绳。23时14分,“海巡09065”终于靠上了码头,医护人员连忙跳上船,把孕妇接上救护车。
若干年后,这段惊险的救援故事也许会随着这个家庭的繁衍一代代流传下来,但对于常年与台风“斗智斗勇”的湛江海事救援人员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平常的片段。在与台风的争斗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台风登陆之前,将专业救助船、大马力拖轮,分别部署在湛江港、琼州海峡和雷州半岛东西海面,严阵以待,全力做好海上防台风工作;船舶交管中心每小时在粤西海域发布防抗热带气旋预警信息,并加强监控湛江港船舶锚位,尤其是涉客、涉危船舶、无动力船舶、施工船舶等。同时派出执法人员,深入港口码头、水上施工水域、渡口水域现场巡查,督促落实防台风措施。每次台风前,这一系列措施做下来,轻车熟路,有条不紊。
正是这套机制,让湛江海事局取得了对抗台风战役的一次又一次胜利。2014年,面对41年以来登陆华南的最强台风“威马逊”,湛江海事局辖区实现零伤亡、零事故、零污染。2015年“彩虹”来袭,湛江海域接连发生船舶搁浅、沉没、走锚或失控等险情39宗,湛江海事部门成功救起133人……据统计,近5年来,湛江海上搜救分中心共组织搜救258次,成功救助遇险船舶253艘,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706人;共计协调搜救直升机29架次、调动各类船舶878艘次参与海上救援工作;人命救助成功率超过96%。成功处置“海威工887”轮搁浅、“锦强101”沉没、“润广9”爆炸起火等多宗重大险情;成功防抗“启德”、“威马逊”、“海鸥”、“彩虹”等多个台风的袭击。

建章立制 灾难面前的沉着应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次次成功的海上搜救背后,是一套日趋成熟的预警预防机制。
为做好海(水)上突发事件和极端天气的预防预警,湛江海上搜救分中心在每年5月、10月前后前下发防抗热带气旋和防抗寒潮大风的专项通知,部署防抗热带气旋和寒潮大风专项行动。每次极端天气来临前,分中心根据气象、海洋部门的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各项预防措施提前部署到位。在防抗热带气旋工作方面,严格按照“宁可防而不来,不可来而无备”的防抗台风指导思想和“早准备、早检查、早部署、早落实”的防抗台风工作原则,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预防措施到位、应急响应到位”,先后成功应对了“启德”、“威马逊”、“海鸥”、“彩虹”等21个热带气旋。过去5年,在防抗热带气旋工作中,没有因防抗不力而导致事故或险情发生。
与此同时,加强监控网络建设,完善预控体系。建立了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随时掌握商船动态。配置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设备,利用全国海事系统AIS网络,实现了粤西沿海50海里左右距离海域的实时监控。建设了粤西沿海甚高频(VHF)通讯系统,实现了粤西沿海15-20海里VHF无线电通讯全覆盖。装备了海事卫星电话和录象实时传输设备,能够将海上现场情况通过卫星实时传送到局指挥中心。与中国电信湛江分公司建立了水上搜救通信应急联动机制,将手机通信定位技术应用到海上搜救工作中来。建立与湛江气象局点对点的气象服务机制,随时掌握天气情况。建立恶劣天气预警机制,通过VHF、AIS和渔业安全通信系统及时向海上活动船舶和人员播发恶劣天气预警信息。
每一次成功的海上搜救都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湛江海上搜救分中心和各成员单位不断完善政府统一领导,搜救分中心统一协调指挥,专业力量和军队、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共同参与的海上搜救协作机制。各成员单位、部门各司其职,沟通和协调进一步深化。分中心每年定期组织召开一次粤西海域“两防一救”工作会议,为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搭建平台,深化彼此协作,提高“两防一救”的有效性。海事、渔政、专业救助力量等单位和部门积极与驻地所属市的气象部门沟通协调,联合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定期沟通及信息共享机制。另外,分中心进一步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将空军北海海上训练基地(湛江)纳入成员单位,使成员单位队伍里增添了一份空中力量。

锻造队伍 惊涛骇浪中的搜救“特种兵”
宝剑锋自磨砺出,千锤百炼方能煅造搜救利剑。5年来,湛江海事积极开展海上搜救技能培训和综合演习,海上应急救助演习实现常态化和无剧本化,一个个规模高、实战性强的演习也不断“登场”——
2012湛江海洋污染防控综合演练、“南方6号”消防救生演习、湛江港大型危险化工品事故演习,2013年,湛江海事局组织无剧本应急演练行动,既检验了应急队伍的日常管理和应急准备情况,也检查了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应急后勤保障的充分性。2015年在湛江海上城市东南方对开约300米处海域,开展了2015年湛江车客渡船应急演练,提升湛江市海上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演练,分中心各成员单位的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协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共享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海上救援情况瞬息万变,需要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湛江海上搜救分中心建立完善分中心专家库,将一批航海、航空、消防、医疗卫生、石化、海洋、气象等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信息纳入整合到专家库,统一负责提供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为粤西海域防抗台风、防止海洋污染和海上人命救助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专业技术保障。
狂风暴雨中,志愿者队伍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救援力量。湛江海上搜救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民间救助力量作为专业救助力量的重要补充,一直以来是湛江地区海上救助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海上险情,各民间力量充分发挥人道主义精神,服从海上搜救分中心的调派,不计报酬,积极参与海上救援,救生救难。为鼓励和表彰这种大无畏的行为,湛江海事局在全省率先建立地级市海上搜救奖励机制,制定专门的管理规定,每年列出专项经费对参与搜救、表现突出的单位、船舶和人员进行奖励。2016年,参与救援的46艘民间船艇获得10.5万元奖励。

最新信息列表
关注我们
 
宣传信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